如果想继续生存下去,一分厂必须不断扩大,趁着机会到来之前做好一切准备,从金陵当地走出去,面向整个全国市场甚至国外市场,才有和未来那些饮料巨头一较高下的本钱。
弯路
和国际饮料巨头一较高下?
宋援朝的目标还真是大,那些国际饮料巨头,尤其是可口可乐、百事可乐这两大超级巨头,宋援朝真有这个能耐么?
后世一听到这些巨头,许多同类企业就心里胆寒,相比他们的实力和规模之庞大,国内许多厂家的体量只是一个小虾米罢了。可是许多人并不清楚,其实在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的这段时期,国内的饮料行业并非不堪一击,甚至还有足够的实力和这些国际饮料巨头抗衡。
那么为什么后来会丢盔卸甲,被打得一蹶不振,甚至连市场上都看不见之前那些熟悉的老品牌,其中原因有许多,而最大的原因却根本不是非战之罪。
宋援朝是从那个时代过来的,很清楚造成这样结果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其实不仅是饮料品牌,还包括许许多多其他行业老品牌产品也是如此,这些产品最多的都在快速消费品业中。
资本都是逐利的,那些国际巨头进入国内市场后,为了控制产品优势掌握销售渠道,同时消灭竞争或潜在的竞争对手,往往采取了所谓的“合资”和“收购”模式。利用这种模式直接吞并、雪藏这些品牌,由他们的品牌产品基础作为跳板,同时把原本国内品牌的生产、销售渠道全部归为自己所有。
从表面上来看企业得到了短时间的利益,不仅引来了外资还得到了“先进技术”,外资的大举进入给予企业和地方在政绩上有了不少亮点,同时大品牌进入后增加了社会就业率,在经济效益上也有了极大的提升。
合资并非不好,可从长期来看,打着合资的名义扼杀国内品牌,使得这些品牌的雪藏被彻底摧毁,许许多多让人熟悉无比的老产品一夜间就从人们的眼中完全消失了,直等到一二十年后,人们才逐渐醒悟过来,原来天上从不会掉馅饼,外来的资本给予的并非也是帮助,而是对国内市场的掠夺和对竞争对手的釜底抽薪,他们用这些手段轻而易举地就改变了整个市场结构,从而达到了彻底占据市场的目的。
天府可乐、北冰洋、八王寺、崂山、山海关、亚洲……等等等,这些曾经全国各地红极一时的饮料品牌就这样在市场上被消失的,其中作为代表的北冰洋被外资足足雪藏15年,最终花了大价钱自赎,付出了当初被收购(合资)更大的代价才勉强重现在市场。
但这个时候,属于北冰洋的往日辉煌早就过去,失去的市场要再想夺回来是很难的,直到宋援朝回到这个时代之前,北冰洋依旧没能重回巅峰,而且因为产量和销售渠道的限制导致北冰洋的成本一直居高不下,最终只能依靠情怀以高价销售模式维持,从而被消费者指责。
相比其他彻底消失的品牌,北冰洋的结局还算是好的,而更多的品牌却没有回来的可能了,仅仅只留在宋援朝这一代人的回忆之中。
想到这,宋援朝不由得苦笑着摇了摇头,也许是后世的记忆让他不由自主想起了这些。
从目前来看,一分厂只是一家规模很小的饮料企业,整个企业根本就不具备饮料大品牌的底蕴,仅仅只是金陵当地诸多寻常饮料品牌的其中之一罢了。
从生产和销售影响力,一分厂的产品连整个金陵市场都不能满足,更不用说走出金陵冲向全国了。
在国际大品牌眼里,北冰洋这种规模的大型厂家还属于对手,但一分厂这种小厂却连虾米都不是,充其量在他们看来就是一颗微不足道的尘埃罢了,至于和对方谈合资和品牌雪藏简直就是笑话。
不过有句话说的好,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宋援朝虽然不知道自己能在南都,能在一分厂呆上多久,但他既然来了就不是来混日子的,在这个充满机会的年代,一切都有可能,至少现在还有时间,他想尝试一下,看看自己最终能够走到哪一步。
可惜一分厂的底子太薄了,这么多年也就是两个产品,其中一个盐汽水还只是季节性产品,销售面也很局限。至于橘子汽水,算是一分厂的拳头产品,但市场上生产同类产品可不是一分厂一家,不说外地的品牌,仅仅在金陵就有好几家本地生产橘子汽水的厂家,相互的价格、口味都差不多,相比之下没有任何优势。
利用销售手段打开市场,这只是改变一分厂的第一步。要做事,先要稳住脚跟,让一分厂从奄奄一息中先活过来再说。
和造房子一样,不打地基是不行的,建立在沙砾上的高楼轻轻一推就会倒下,利用销售手段先恢复厂子的元气,从目前情况来看孙耀良干的不错,甚至超出了他的预期。
昨天的时候孙耀良特意找宋援朝谈过了,由烟纸店入手,直接面向最终销售终端的销售模式现在得到了良好结果,现在六个销售区域的销售虽然还未达到最终饱和,可从产品销售的结果来看,厂子里目前产量已经快不能满足需求了。
面对这种情况,宋援朝已经决定一分厂开始三班生产,把生产达到最大限度以满足销售。可就算这样,按照孙耀良对市场的估计,三班倒生产的产品也远远不够,仅仅只是一个金陵市场,每天至少需要6000件左右的产量才能满足,这还没包括那些城乡结合部和附近县市的市场,如果加起来起码需要8000件以上才行。
按照每天8000件来计算,一天产量就是192000瓶,这个数字看起来很多,但相比目前一些大厂,比如燕京的北冰洋,沪海的正广和而言仅仅只是对方正常产量的三分之一也不到。
达到这个产量以目前一分厂的设备和产能是远远不够的,这个数字已经是一分厂三班到最高产量的两倍了。如果不是宋援朝在正式接手一分厂的第一天就下达了全面恢复生产,并且开始抓紧囤货命令话,按销售公司目前的销售数量来计算,厂子里每天生产的汽水全拉出去都不够卖的。
扩大生产势在必行,这是一个摆在宋援朝面前的问题,市场就在那边,看得到却吃不到这怎么行?但要扩大生产就要上新的流水线,甚至全面更换目前一分厂使用的整套流水线。
一分厂现在使用的这套流水线设备已经有快三十个年头了,比宋援朝现在的年龄还大些,这些设备还是当初一分厂的前身红旗厂初建时就在的,根本谈不上“先进”二字可言,要以技术水平来看,充其量就是本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技术,相比目前国际上先进的流水线设备而言差距可想而知。
设备老旧,效率不高,自动化程度又低,这些都是限制扩大生产的客观问题。可要想更换设备不是那么容易的,这可不是宋援朝能说了算,前面说过一方面是因为更换整套流水线的资金不小,一分厂目前根本就拿不出这些钱。第二方面一分厂虽然有一定的独立性,可它毕竟是南都的下属分厂,这样的大事没有总厂的同意根本不可能办到。
退而求次,宋援朝只能把上新流水线的事往后放,至少等明年的时候再考虑这个问题。但针对目前产量不足的情况,宋援朝必须满足市场的要求,抓紧扩大生产,占据市场。
考虑到这些问题,宋援朝这才会让展林红帮忙进行新品饮料的研制,展林红在技术上是一把好手,又是搞食品工艺出身的专业人士,虽然她之前经常在总厂工作,接触糖果类产品远比饮料多得多,可在饮料方面同样也是专家。
对于新品饮料,宋援朝结合后世的记忆给出了几个要求,具体口味都以水果为主,研制除橘子汽水外的其他水果口味饮料。
目前市场上的饮料比较单位,基本上一说到汽水就是橘子汽水和盐汽水这些,充其量还有刚刚进入国内不久的可乐产品。
开放新口味的饮料是一个亮点,也是很容易打开市场的手段,同时也能借此机会彻底打响一分厂的品牌,从而让一分厂的产品走出金陵地区,销往外地乃至全国市场。
现在确定下来的四种口味宋援朝感觉都不错,展林红一共弄了七种口味,其他三种同样有可取之处。但就像宋援朝说的那样,另外三种和目前消费者的口味需求有所冲突,不是说东西不好,是不太适合目前的市场,当然再过个几年随着时间的推移消费者的口味需求也会得到改变,到那时候这些口味的产品就可以适应市场了。
挑选产品,宋援朝除口味的不同外,还考虑到了他后世记忆中的几款畅销一时的饮料口味,其中蜜桃和荔枝和山梨就是这样,至于菠萝味,喜欢喝的孩子也不少,宋援朝就把它也加了进去,初步定下了这四款。
这四款饮料宋援朝不打算做成汽水,而是做成软包装的水果口味饮料销售,这样做的好处不少。
首先是目前一分厂汽水灌装流水线已经饱和了,根本没有多余的产量。其次是不上灌装流水线仅仅靠容器等设备进行调制,就是用盐汽水的制作方法对产量的限制大大小于汽水生产。
再加上软包装,也就是宋援朝用塑料材料进行包装,生产上也远比瓶装简单许多,成本也更低。
更重要的一点,宋援朝在后世见过诸如此类的产品,这些产品的定位不是普通消费者而是给孩子们的,在八十年代中期,一些学生嘴里叼着一个长条状的荔枝水用牙齿咬个口子砸吧着一吸就是老半天,销路着实不错。
粮油
两天后,展林红调整的配方重新给宋援朝试了下,试后的口味完全达到了宋援朝的要求。
就此,宋援朝把最终配方确定了下来,然后让李家福针对配方的原料进行成本核算,又花了些时间,最终成本核算的数据摆到了宋援朝的面前,相互比较后,宋援朝决定上马新品。
上马新品,也不是说上马就能马上上马的,虽然盐汽水的设备可以使用,但还需要增加部分配套设备,其中就包括塑料包装的加注封装机等。
相比汽水生产流水线的设备,这些设备就简单多了,而且要求也没瓶装汽水那么高,只需要在管道设备终端增加一个饮料加注封装机就可以搞定,至于其他环节大部分可以用手工,虽然效率不怎么高,但勉强够用。
当然了,这样的设备和后世的自立袋吸嘴一体包装机远不能比,但在这个时代国内还没有这样的包装机呢,只能用这种方式来进行替代使用。不过出来的产品还是可以达到宋援朝的要求,因为宋援朝现在别说自立袋吸嘴包装了,他连纸盒饮料包装都不需要,仅仅只是用塑料做外包装,显得异常简陋。
如今的产品市场还是一片空白,这样的包装在后世看来和三无产品没什么区别,但在如今却显得很新潮。
何况宋援朝还特意准备在塑料包装外印刷字样和图案,以增加产品的吸引度,从而提高一分厂的品牌效应,等成品出来后宋援朝再看是否还需要另外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