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墨再次醒来时已在马车的颠簸中。他的双手未加捆束,双脚倒是软软地上了绳索。车里除了他蜷缩侧卧的地方,其余都堆满了书卷、麻布袋等杂物,车外马蹄脚步连绵不断。
透过车帘的缝隙,外面日头西斜。他的记忆仍停留在郑普之出帐后的两炷香,那时大约刚午时。但此时他双唇干渴如裂,不像是只睡了下午两个时辰。在没有紧急情况的情况下,这么短的时间内动员大军撤退也并不现实。
无需再过多猜想。吴墨支起上身去掀车帘,被一层浮灰呛得咳嗽几声,喉管里立刻泛上血腥气,嘴唇也传来撕裂的痛楚。这起码是渴了一两天了。
咳嗽声很快被车外的人捕捉到。一个高高的影子翻身下马,向帘子里探去:“醒了?”
“你下什么药了?”吴墨懒得和他客气,扯着嗓子问道,声音嘶哑得几乎听不清。
郑普之一身铠甲兜鍪很是锦绣英俊,映得夕阳更晃眼了。他咧嘴一笑,递过来一个水囊:“是放了一点,我也没想到你一口气昏了两天半,喝点水润润嗓子。”
如果没有故事背景,这个场面还挺动人的。
吴墨没好气地接过水囊,慢条斯理地喝下一半,才慢慢擦嘴问道:“你要杀要扔都无所谓,既然要把我带回国,又迷晕了做什么?”
“不这样不放心,”郑普之系回水囊,又直身回到马背,将车帘彻底掀开,“看,我们到了。”
低矮的丘峦间是一座森严的城池,城外环着半弯河水。城楼上“柘”字旗和“陶”字旗交相飘扬。这是宇阳城。
宇水在此分岔,干流奔入柘国腹地,支流则世世护卫宇阳城。这地方吴墨再熟悉不过了。七年前他自请驻边,最先打下的就是这座孤悬在外的宇阳城,有了它,边关的骑兵就有了丰沛的水草。然而一心保境息民的丞相陆禳对他的擅自之举并不认同,将他从宇阳调到甘城,与陆禳的心腹学生陶松互换。
不过那次调动实是换将不换兵,他精心操练数年的队伍一直未曾调离。倘若郑普之要做什么,只能祈祷陶松并未失去理智,他们也能发挥出足够的战力了。
“如果你要以我为质,要挟陶松的话,未免太美高估我在朝中的地位了。”见郑普之转头,吴墨道。
“那倒不见得,”郑普之半偏着头道,“陶松无所谓,他手下的兵会无所谓吗,隔壁邯阳的苏综会无所谓吗?”
进可为质,退可为饵,他现在的情况还真是怪麻烦的。吴墨想到。
“怎么?”郑普之见他不答话,伸手戳了戳肩头。
“无事,我在想若是从那处滚下去的话,会不会死得不是很体面。”吴墨半垂着头,看向不远处的山崖。
郑普之沉默一会,深吸一口气,回头叫来边上的一个亲兵:“石续,劳驾,把他脚索捆到车柱上,捆紧点。”
叫“石续”的男人点点头,探身进车厢,从边上的杂物里精准抽出一截绳子,拽过他的脚踝就绑,捆得相当扎实。吴墨活动一下发麻的小腿,几乎能预见双腿因血流不畅而肿胀的未来。
“以一个已死之人为诱饵,伯率,这可算不上什么好计策,我劝你慎重。”吴墨心中打鼓,宇阳是整个西北防线极为重要的一环,他实在赌不起。
“为时晚矣,”郑普之则显得轻松多了,“劝降的信想必已经送到陶松案头了。对凉主将身先士卒投敌,这个消息大概马上就要人尽皆知了。”
吴墨心中预感不甚好——郑普之才不会用这么简陋的谋划,但仍强作镇定道:“这种话,三岁小儿也不会信的。陶松也并非卖国之人。”
此话一出口,吴墨立刻明白了郑普之的想法。陶松纵然不信,大抵也要利用这事参他和他的“同党”一本,进而削减西北军费,他经年经营的西北防线自然土崩瓦解。而跟随他多年的将士、向来与他相熟的苏综、蒯喜等人怕也不会坐以待毙,本就勉强维持平衡的西北自将陷入混乱——不,郑普之想要的不只是这些……